5月28日【健康报】:做科普 我拿手
日期:2014/5/29 0:00:00 来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做科普 我拿手
(来源:5月28日【健康报】第8版)
很多医学领域的大专家、大教授都是科普高手,因此就有人觉得写科普是大专家的事儿。其实,思维奔逸的青年医生往往能写出格外精彩的科普文章,而在写的过程中医生也会有不少意外收获。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就有这样一群小医生,他们年纪轻轻却对科普宣传得心应手,本期他们一起说说自己做科普的感受。
话要说到患者心坎儿上
庄郁峰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正值我扭伤了脚踝在家休养。我打电话给我的一位骨科朋友王攀峰博士。他说:“韧带就像一捆皮筋,拉伤后就像皮筋拉松了,伤虽养好了,可这些皮筋也将松下去,不难想象再承受以往一样的强度拉力是不可能的,以后崴脚就成了家常便饭。”经他一解释,我也就明白了往后该如何对待我的脚了。对我来说,不仅解除了对脚伤的困惑,而且更是从未像今天这样明白医学科普对于患者的重要性。
不让患者“啃坚果”
做科普首先不要让患者再去啃那些硬如坚果的学术术语。我所在的科室叫血管外科,每天有不少患者需要接受术前谈话。术前谈话中每每遇到一些生硬的学术术语时,医生常会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普语言来解释。血管外科有一种病叫做腹主动脉瘤,导师景在平教授在给病人解释的时候说:“腹主动脉瘤我们可以想象成自行车车胎,当某个部位薄弱时就会鼓起成球状,而且随时会破裂而爆胎,因此我也通常把腹主动脉瘤定义为‘不定时炸弹’。”简单的一句话就把腹主动脉瘤的成因和危害传递给了患者。工作中我们很容易分辨出医生之间的术前谈话水平差异,因此也就不难想象会出现在有的科室总是有几位所谓的谈话高手“救场”的现象,可以看出具有一定的医学科普素养对医生的重要性。
不让患者“走弯路”
景在平教授在他的科普著作和科普讲座中总会提到四句话:迈开腿,管好嘴,少吃药,多喝水。简单的12个字包含了血管疾病积极预防的各个面,很好地引导了人们如何积极生活来预防血管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科普的最高境界,正所谓治未病。医学科普也能够回答患者到哪里治、怎么治的问题,减少患者入院前的困惑。
科普并非得了病才需要,依前面所述,越早接受越好。有一次景在平教授给居民做血管疾病预防科普讲座,其中一位主办方的领导认真听完了他的讲座,回家看到自己的父亲最近表现出来的一些症状与景教授描述的一一对应,立即回访景教授,得出颈动脉狭窄的初诊结果。经进一步检查发现,老先生果然是颈动脉狭窄,而且之前已经出现过小中风症状,但是由于家人不懂把它忽视了,再不及时治疗,随时有脑梗偏瘫的危险,幸得这次科普所救。这说明医学科普对于患者对症就医、不走弯路是大有裨益的。
不让患者“心里痛”
最近我跟随景在平教授比较多地在做心脏主动脉瓣狭窄腔内微创置换术的医学科普工作。微创治疗取代传统开胸手术,创口小,风险低,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但高额的手术费用却让患者望而却步。景教授通过义卖自己创作的书画来筹集善款为患者治病,至今筹得的善款全部用来救治患者。由于坚持做这项医学科普工作,不仅使得之前的十名患者幸运地得到了救治,而且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
最后我想说,作为患者,无论得了什么病,都是生活中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尤其是一些敏感的疾病,更是眼里含泪,心里痛苦。实际上心理上的痛苦更甚于身体上的痛苦,这一点并不是大多数健康的人能够理解的。以此出发,多做一些医学科普工作的意义应该并不局限于专业知识中。